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1篇
社会学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他坚持科学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吸收千百年以来人类思想文化的结晶,以实践的观点为出发点,教我们辩证地认识世界,改变世界,赋予我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革,"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体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互联网+"时代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面临机遇的同时,也面临一系列的挑战,这将作为本文探讨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高校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就要结合自身实际需求,创设更加契合于时代发展诉求的人事管理制度。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要积极顺应新时期高校人事管控制度的具体要求,针对相关问题进行集中处理。本文从高校人事制度深度改革的研究现状分析入手,对高校人事制度深度改革中的缺陷进行了简要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关改进策略,旨在为相关管理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3.
农村留守儿童是农民进城务工而衍生的社会问题,这一群体现已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要监护模式是隔辈监护,这种监护模式存在一些问题,无论是对老人还是留守儿童都是不利的。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监护还意味着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阐述社会转型期的社会特征,概括新闻职业道德问题,分析新闻职业道德出现问题的原因,并从夯实新闻道德的建设基础、完善新闻职业道德的自律体系和打造新闻职业道德的建设合力三个方向寻找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5.
高等学校承担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开展党建品牌建设,不失为提升高校基层党建实效性、吸引力、感召力的有效途径。目前高校党建品牌建设尚存在一些不足,亟待改进和提高。高校党建品牌建设要加强顶层设计,保证建设的科学性;要重视队伍建设,为高校党建品牌建设提供人才保证;要把握品牌建设的规律,积极促成党建品牌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青年要有理想、有抱负、有担当,要坚持传承并弘扬五四精神。在中国发展步入新时代的背景下,五四精神被赋予了新的时代特征和要求,传承并弘扬五四精神任重而道远。新时代青年是实现中国梦的青春力量,青年学生是青年的中坚力量,要践行五四精神,需要进一步强化青年学生对五四精神的理解与弘扬。  相似文献   
7.
沈月  赫曦滢 《北方论丛》2016,(6):147-150
马克思主义从来都不是永恒的在场,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形而上学,而是在时空差异中不断创新的话语体系。科学理解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的出场路径与思维逻辑,需要深度分析出场背景、立场观点、理论渊源与学术立场四重结构的辩证关系;理解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的方法论立场、历史本质和深层指向。出场路径、宏观逻辑和学术特征从三个不同侧面深刻表征了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与时俱进的辩证视域。全球化和网络化时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不但需要实践的驱动,更需要同时代不同思想的滋养,在思想撞击和学术对话中磨砺成锋,在不断批判地汲取对话者的优秀思想资源中,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当代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8.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价值目标。那么,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科学内涵,探析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实现路径,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是满足大学生发展的现实需要,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亲近感和悦纳感,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合力。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具有人文性、情感性、渗透性的特征。面对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应该以教育者的亲和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亲和力、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亲和力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亲和力为着力点来探析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问题,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立德育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党在"十九大"上提出"中华民族同心圆"概念,引导各族人民围绕该同心圆共同奋进、不懈努力、协同发展,将"五个认同"视为民族团结基础,充实新时代民族团结内涵,组织开展各项民族团结工作,使中华民族产生情感共鸣,找到民族利益结合点,明确民族心理契合点,赋予"五个认同"中华民族治理效用,使民族团结教育更为有效,民族长治久安,推进民族团结,实现民族协同发展目标。通过分析深化"五个认同"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方略,以期推动中华民族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